皖江工学院开学礼!书记、校长上开学第一课
皖江工学院新学期开学之际,党委书记刘志祥,校长吴继敏先后为返校学生开讲思政课。他们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彰显”和“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和教导,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为主题,为学生们诠释了时代正能量。
有一种感动叫做书记课堂
皖江工学院党委书记刘志祥在霍里山校区B308教室,为2018级信管专业学生上思政课。刘志祥分别讲授了“认真学习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当前我国的主要形势”“积极践行总书记对青年的谆谆教诲”三个部分内容。刘志祥详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调研的全过程,我国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王家坝的意义,他在黑板上画了淮河流域的水域地图,用数据和图线让听课师生认识王家坝在防汛中的重要性,体会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精神。为了让同学们了解马鞍山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情况,他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薛家洼整治效果的过程讲得温暖生动,让听课的全体师生深切感受到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更感动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的深切关怀。
全体师生不仅感动于刘志祥将“执政为民”讲得接地气,将时事故事讲得有温度,还感动于他为这节思政课做出的准备。他的课程内容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让全体师生入耳入心入脑。除了亲自撰写38页课件,他还手写补充讲义十多页,更换板书2面。全程讲课一气呵成,没有停下喝过一口水,直到完成1.5小时的课程。
有意义、有意思的校长课堂
皖江工学院校长吴继敏在霍里山校区B108教室为2018级给排水专业和2018级港航专业的学生上思政课。吴继敏整堂课由“以人民为中心、党在不同时代领导人(时代彰显)、毛泽东与为人民服务、习近平与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在高校”五个部分构成。吴继敏从中国革命史的延安精神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及丰富内涵,进而讲到高校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尊重老师和关爱学生”理念的践行。他说:“关爱学生做好表率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底线,也是我们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底线;尊重教师,是学校工作的底线,尊重教师的权利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底线。
课前,吴继敏亲手制作ppt课件31页。课上,他还结合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构建和教育平台设计建设等实际工作,介绍了皖江工学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措施,比如成立“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学生继续升学指导服务中心”等,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吴继敏从小切口深挖掘正能量,课程内容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他风趣幽默的讲解,让在场师生听得津津有味,爆发出热烈掌声。
责任与担当激励师生新征程
皖江工学院管理学院总支书记马建,思政部常务副主任刘双,水利与艺术党总支副书记汪朱华,土木工程学院总支副书记王瑜,思政部全体教师,部分辅导员等也聆听了吴继敏和刘志祥的开学思政课。
2018级给排水专业陈佳慧同学说,“吴校长以亲切的态度、幽默的话语,给我们上了一节有深度有价值的课。我在吴校长富有活力的讲解中对党的发展与党的作风有了更深的体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延安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更是让我对党又添了几分敬意。吴校长的话让我感受到学校对我的期许,今后我要努力学习为国家为学校尽到自己的责任。”
思政课教师王玉珏说,“听刘书记讲解习近平总书记那句“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深感自己肩扛时代重任,要以青春之力在教育事业上砥砺前行,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6个要’。”
皖江工学院新学期将思政课作为开学第一课,校领导带头进课堂,为师生讲授时代最强音。学校今后会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教育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刘双)
庆祝第36个教师节 皖江工学院两位老师获省级荣誉称号
2020年9月10日,在庆祝第36个教师节之际,皖江工学院有两位老师获得安徽省“卓越教学名师”和“卓越教学新秀”荣誉称号。其中,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负责人沈长松获省“卓越教学名师”称号,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负责人黄昭明获省“卓越教学新秀”称号。
沈长松:“水利人才摇篮“的守护者
他,1978年进入高校工作。4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坚守在水利教育岗位。先后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参攥科技著作4部,主、参编水工专业教材多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等。他,就是沈长松,被学校师生亲切地称呼为“水利人才摇篮”的守护者。
他针对我国水利现状和水利类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他主张回归课堂,深入一线教学实践,坚持本科生基础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完善教学方法。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100%结合工程实际,为水利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十多年来,为安徽及周边地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4000多人,在安徽及周边水利行业就业的占91%,水利工程学院各专业学生考研升学率均在20%以上。
2013年,他被评为安徽省级教学名师。他负责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安徽省一流专业、安徽省特色专业、振兴计划专业,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水利类一流民办大学专业。
倾心教育,矢志不渝,长年累月的辛勤付出,是他成为安徽省“卓越教学名师”的法宝。三尺讲台,也是他将来要继续坚守的理想。
黄昭明:汽车服务的80后“领军人”
1981年出生的他,是标准的80后。自2007年工作以来,13年间他专心致志、坚持一心从事教学工作和汽车服务领域科研工作,秉承科教结合理念。因为,他深知面向学生,只有了解前沿并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才能促使自我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他,就是黄昭明,也是皖江工学院汽车服务领域的“领军人”。
黄昭明领衔创建了马鞍山市汽车冲压模具先进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从教学相长到教研相长再到技艺相长,打造了一只高水平教学团队,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作用。
他主持或主要参与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4项、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1项、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10项、安徽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12件,主编教材7部。获2019年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主编《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材获校优秀教材建设二等奖。曾获安徽省教坛新秀、马鞍山市先进工作者、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他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加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荣获奖项30余项。
立志终身学习,坚持与时俱进,是黄昭明从新手教师一步步转型成为教坛新秀的秘诀。引进前沿科研进展,带出创新实践能力卓越的学生,始终是黄昭明不变的信念。
近年来,皖江工学院重视发展教育教学核心资源,精心打造专业水平精良、实践业务精湛、师风师德高尚的老中青三代师资队伍,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成绩突出的模范教师。他们彰显了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优秀作风,也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建设的职能作用。
(孙娴)
皖江工学院顺利完成秋季返校开学
9月4日至9月6日,皖江工学院学生集中返校报到,数千名学生按照分批错峰不聚集的原则陆续返回学校。皖江工学院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和马鞍山市的统一部署,严格执行返校方案,高效率地做好开学准备工作,保障学生顺利返校开学。
在学校入口处,学生有序排队,逐一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后进校。学校组织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现场协调,并设置应急处置点处理紧急困难。进校后,学生在宿舍管理站返校名单上签字,测量体温后才能回到寝室。学校还为每个宿舍提供温度计、洗手液等防疫物资,做好后勤保障。
学生返校后,皖江工学院领导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各专业辅导员在欢迎新学期学生返校的同时,传达学校各项疫情防控要求。各专业班级实行晨、午、晚检制度,每天测量同学体温并及时上报,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健康。
9月7日,新学期正式开课第一天。皖江工学院校领导、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教务部负责人在两校区教学楼内巡视听课,对教师到岗情况、学生到课率、课堂秩序、教学情况以及教学基础设施运行情况等进行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教师教学准备充分、学生到课率高、教学保障措施到位,学校新学期开学后教学秩序井然。
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扎实开展好各项教学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管理育人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大意义,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抓好关键细节,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为迎接新学期的到来,给全体师生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皖江工学院领导及各职能部门人员暑假时就提早进入工作岗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返校准备工作中,全力确保学生顺利返校。
暑假期间,学校对办公楼宇进行装修改造,调整优化办公室布局。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速度,完成新版教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易校园APP等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学校还新建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预备开学后投入使用。
(王露仪、吴玮婧)
皖江工学院2019年图书馆借阅榜前三甲出炉
近日,皖江工学院图书馆公布2019年度读者借阅排行榜(仅包含经系统借阅,未包含手工借阅)。据统计,皖江工学院2018级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学生田多润获得榜单第一名,2018级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许博文位列第二名,2018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万明秀位列第三名。
(左一:许博文 左二:田多润 左三:万明秀)
工科男的心中也有诗和远方
得知自己阅读量是全校第一的时候,田多润同学坦言很震惊,没有想过自己会这么“幸运”。提及书籍,“状元”田多润连眼神都变得热切起来,似有滔滔不绝的话要说出来。
他说,他的读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由于学校还没有开放性读书馆,田多润缺少阅读的机会。进入大学后,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成为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方,对书籍的喜爱之情更浓郁。他平均两周去图书馆借一次书,一次借两本,要求自己在两周内尽量看完。就这样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他就成为了图书馆借阅量第一的“借阅达人”。
外表阳光斯文的工科男田多润,却也热爱诗词歌赋,偏爱阅读社会人文、哲学类和诗词类书籍。在平常看书的过程中,他会将喜欢的句子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回归纸质阅读,让书香静心
排名第二的许博文,和“状元”田多润是一个专业的同学。他们不仅书籍借阅量相近,两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是形影不离的伙伴,经常结伴去图书馆。
让田多润钦佩的是许博文读书速度更快,每当自己看完借的书,他都会拉着田多润去图书馆借书。许博文说“高中学习有时候比较烦,而读书是一件能够静下心来的事,看书的时候很放松。后来到大学就一有闲时间就看,早晚夜自习也看”。同时,许博文说到“相对于电子阅览的方式,更倾向于纸质书籍,纸质阅读可以更让我静下心来,电子阅读总是会跳出来很多消息,很容易就会被转移注意力”。
(图为许博文)
谈到最喜欢哪部文学作品时,他说“是贾平凹的《秦腔》,喜欢贾平凹的说话方式以及表达情感的手段,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很好,用细腻质朴的语言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价值理念”。喜欢它的理由是书中描述的19世纪的社会背景很真实,那个年代“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所谓“大俗即是大雅”,在书中,总有些共鸣是现代读者也能被真实触动到的。
阅读让她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为前三甲唯一的女生,万明秀和男生们的阅读习惯不同。她平时读书很慢,不想漏掉书中的细节,没看懂的地方会翻过来重新看,遇到精彩的部分自己会熬夜看书。
问起为什么会喜爱阅读,她说阅读为她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在高中的时候,她曾经经历了一段人生低谷期,虽然内心活泼却很少主动和身边的同学接触,是读书改变了她。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她深受启发。“大多数时候的放弃,是你败给了自己。”在书籍的世界里,她找到和自己相处的方式,书是治愈心灵的良药,年少的意义就是在于自我疗伤,自强不息。
上了大学之后,说到与图书馆之间发生的故事时,万明秀很激动。“刚开始去图书馆时,觉得很多都是些晦涩难懂的专业书,后来无意间进入一个专门放置文史、小说类书记的小书库,从此便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超棒!”
现在的她更喜爱诗词,常常在下自习回寝室之后还在开灯读诗。遇到喜欢的,还会摘抄到笔记本上去,反复研读。虽然现在大三,学业任务重,但是她表示还是会抽时间阅读,用来放松。
(图为万明秀和她的摘抄笔记)
一段故事,一种青春。三位同学的故事突显的是对阅读的兴趣与坚持,是对大学青春奋斗的定义。皖江工学院图书馆公布2019年借阅榜,彰显的更是学校对“文心励志”的践行。阅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书籍是大学生不离不弃的伙伴。望明年的榜单上,有更多的皖工学子能“金榜题名”。
(罗太友)
(更多内容请查阅《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