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下发通报,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马鞍山,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在此前2019年,马鞍山养老服务工作在安徽省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中被评为第一名,养老服务业发展成就获得省政府表彰激励。
上门远程医疗
截至2019年底,马鞍山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54.9万,人口老龄化比例达23.24%,已进入全省乃至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行列。同时,马鞍山又拥有全省首个养老服务业聚集区。
面对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马鞍山市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具有“马鞍山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养老模式”,成果斐然。
创新驱动养老服务改革
马鞍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加大政策创制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在规划布局、设施建设、智慧养老、医养结合、模式创新、服务标准、人才队伍等方面先后出台改革试点配套政策达24个,全面破解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和发展的难题。
养老社区
该市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实施《马鞍山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0)》、《马鞍山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明确在设施建设、财政、税费、人才、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智慧养老建设、养老机构“居家化”等政策,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改革试点以来,市财政投入养老扶持“真金白银”1.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业超亿元。
今年,该市又出台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新政策,全面启动了标准化和示范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建成6个县级、12个街道级、136个社区级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特别是改革试点以来改造升级29个示范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较好满足了老年人就近就便、多元供给的养老服务需求。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针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小而散、功能不全、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马鞍山创新建立新建、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新机制、新模式,扩大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量”“质”齐升。今年7月底,全市新建住宅小区全部移交民政部门管理,计划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移交工作。
社区助餐中心
强化约束机制。马鞍山规划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注重全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将养老服务设施列入社区建设强制性规划,解决了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多少、建在哪”的问题。改革试点展开后,专门出台了《马鞍山市住宅小区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办法》,明确将新建住宅小区配建面积提高到每百户30平方米、老旧小区不低于每百户2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住宅小区配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小而散”的问题。确保养老服务用房配建标准对标达标、符合适老环境。
完善激励机制。采取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有效方式,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范化,支持社会资本利用闲置的存量土地和用房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后用于设施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市政府出台政策,明确规定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同等享受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对社区其它养老服务设施,由市财政按每平方米1000元标准给予补助;有条件地鼓励发展“地产+文化+养老”模式,先后引入蓝城置业、静安养亲等大型养老地产企业,分别在全省率先开建了集居家颐养、混龄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陶然里”和“颐然”两大养老社区,极大提升了城市适老化生活、照料和养生环境。
职业技能比赛获奖
力推市场机制。制定了《马鞍山市住宅小区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必须移交县级民政部门管理使用,采取市场机制,实行社会化运营。市政府先后与南京三胞集团、江苏丰华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品牌化、连锁化、社会化运营,实现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良性化运营管理。通过改革创新和政策激励,全市社会力量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由3年前的11家增加到目前的38家。
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
近年来,马鞍山积极探索“5G+大数据”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实践运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首批11家智慧养老社区试点运营;适老智能化改造384户;给4.2万名老年人发放了移动式服务终端;2726名志愿者开通“爱心时间银行卡”。
试点推进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工程
健全保障机制。制定专门政策,将智慧养老示范试点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对创建达到市级或省级示范标准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项目,分别给予不少于1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改革试点以来,全市已打造市级以上智慧养老示范项目9个,其中花山区湖东路街道、马鞍山金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获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和全省首批“智慧养老”示范工程。
养老院健康设施
优化服务供给。打造马鞍山市基于5G的“1+3+4+N”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建成涵盖老年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社区养老顾问、志愿者、养老政策、评估数据等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嵌入12349居家养老服务呼叫平台、爱心时间银行系统、服务质量监管中心,以“通讯终端+服务商+远程医疗+健康管理”为支撑,以线上信息服务和线下N+实体服务融合发展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去年1月至今年7月底,平台累计提供上门探视、紧急救助和生活咨询等各类信息服务163387人次。
养老院安全防护措施
提升服务层级。启动市级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研究院建设,目前已培育发展了云守护、小船科技等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并试点开展了智慧养老产品服务推广与租赁。组织实施18个“适老智能化”改造工程,按照“一户一设计”模式,因地制宜为老年人家庭安装适老化、智能化设备,惠及老年人家庭1700余户。引入以色列Natali远程医疗先进技术,在首批7家社区居家服务机构开展以电话医生、远程问诊等为主要内容智慧养老服务,打造了“可视即可及”的智慧养老新模式。首次在全市试点开展以推广智慧健康产品应用为核心的“三进三送”智慧健康惠老公益活动,受益群众3900余人次。
公建民营“三方获益”
近年来,马鞍山按照引入民办机制,以存量引增量,盘活敬老院闲置资源的思路,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造升级和改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现有41家公办敬老院和3家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床位总数6381张,其中已实现改造升级和改制改革的19家,正在改制改革的7家,占公办养老机构59%。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组织秋游活动合影
制定目标任务,明确改革方向和指导思想。确定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32个公办养老机构转型改制和升级改造任务。
引入民办机制,公办民营老人三方获益。两年来,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南京丰华集团整体运营农村敬老院。通过引入改造资金、先进的管理理念、养老团队培训和专业化服务等要素,对原公办机构设施改造升级,托管五保老人;其他设施资源向社会居家老人开放,整体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支持本土优势企业承接运营服务,两年来,已有中爱养老、向阳护理等5家本土优势养老企业分别改革运营了2个县级福利中心和11所敬老院。
实施分类改革,对全市22个入住率在70%左右的农村敬老院和三个县级福利机构实行托管,敬老院按照原省定三星级标准改造升级,完善生活服务、卫生服务和安全服务设施。对入住率较低的敬老院进行资源重组,按照每年8-10个改制改革任务目标,实行社会化运营。同时,在保障五保老人居住需求基础上,增设医疗机构,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
马鞍山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暨疫情防控培训会
完善政策措施,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对公办养老机构完成改制改革并实行社会化运营、提供居家养老延伸服务的,每个一次性补助20万元,对同时完成改造升级的,另外给予每个项目30万元补助。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拓展服务方式,积极打造社会化养老模式的‘马鞍山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