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0555-226088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贡献民政力量

发布者:海洋风 发布时间:2021-01-02  浏览次数:897

01/02
2021



“十三五”马鞍山市民政事业提交“亮眼”成绩单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民政事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马鞍山市民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第二十次全省民政会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大力指导下,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创新,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兜底线,聚焦特殊群体谋福利,聚焦群众关切优服务,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推动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服务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奋力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作出了积极贡献,连续多年被省民政厅、市委市政府评为全省民政工作综合评估优秀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

特色亮点
●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第四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
●殡葬专项整治成效得到民政部、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产业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激励。
●雨山区鹊桥社区“四邻”工作法入选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百强。
●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被授予“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城乡低保统筹。
●实现全市城市“精品”“四优”社区全覆盖。
●实现清明、冬至期间主城区基本消除焚烧冥纸冥币现象。
●建成马鞍山市网上祭祀信息平台,历史上首次推行“云祭扫”。
●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市级养老服务大数据指挥中心建成运营。
●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市384家民政服务机构、2.5万名服务对象实现“零感染”。

——保障基本民生,高密度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
一是兜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坚持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市农村低保标准远高于国家扶贫标准,高质量实现“两线合一”。将符合低保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兜底范围,13392名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目前,全市农村低保对象26162户384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农村低保对象的35%。全市共有1679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特困供养救助范围,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56%,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二是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全市城乡低保标准较“十二五”末大幅增长,城市低保由2015年底的户月人均495元提高至2020年的户月人均648元,涨幅31%;农村低保由2015年的户年人均4740元提高至2020年的户年人均7776元,涨幅64%,同时于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城乡统筹,“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17.6亿元,保障水平位于全省前列。临时救助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累计临时救助17984人次,发放救助金2558万元。按照低保标准的1.3倍落实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全市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由2015年每人每月的288元(分散供养)、390元(集中供养)统一提高到2020年的843元,8011名特困供养对象累计发放供养资金3.5亿元。全市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56.7%,全面建立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护理补贴制度和特困人员住院护理保险制度。
 
三是特殊群体生活保障有力。散居孤儿、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1050元/月、1465元/月,切实保障523名孤儿基本生活。全市0.98万在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责任确认落实率为100%。“十三五”期间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约1.8万人次,对40名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予以落户安置。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全市50757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4亿元。高龄津贴、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建立,累计发放资金 1.9亿元。慈善福彩事业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募集慈善资金610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8万人次;福利彩票销量累计11.6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3.5亿元,其中市级公益金1.3亿元。

——优化服务供给,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覆盖城乡、政策基本配套、发展模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基本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渐成型,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全市已发展各类养老机构122家,养老总床位数达2214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5张,康复护理床位增至5123张。一是大力配建养老设施。制定出台《马鞍山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0)》,养老服务设施作为指定项目列入住宅小区建设强制性规划,全市建成408个县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城市养老服务中心(站)全覆盖。二是推进养老服务品牌化。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试点,与南京市民政局签订养老合作备忘录,累计新建39个品牌化、连锁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先后建成江东颐养中心、市老年养护院等市级示范型医养项目。大力实施助餐工程,已建成19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站点。三是加速升级智慧养老。建成市级养老服务大数据指挥中心及覆盖城区的智慧养老三级服务网络,打造2家国家级和6家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单位”。试点开展“适老智能化”改造工程,惠及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430户。四是加快医养融合发展。在江东颐养中心、依瑞佳康养中心、向阳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推行“安宁疗护”、“认知障碍”等康复护理模式试点,在全省率先试点启动“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五是推动农村养老改革。累计投入2930万元奖补经费,按照敬老院三星级标准,升级改造22家农村敬老院。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制改革,推行社会化运营,累计向社会增加养老床位1000余张。



——强化改革创新,多纬度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

一是社区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全市城乡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8-2020年)全面完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组织牵头、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大力推进城市社区精品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创建“精品”、“四优”社区69个,实现了城区城市社区“精品”、“四优”全覆盖。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实现省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全覆盖。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雨山区鹊桥社区“四邻”工作法入选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百强,当涂县提署社区“一圆六方”、雨山区山南社区“五彩山南”工作法入选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全市539个城乡社区全部成立协商委员会,12个社区被省民政厅列为省级协商示范点。全市所有村(社区)均制定、修订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3则村规民约、1则居民公约入选全省优秀“两约”。制定《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职事项清单》《社区居委会协助工作事项清单》,依法确定社区服务事项49项。开展“社区万能章”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关于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及印章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确定社区出具证明类事项4项,切实为社区减负增效。圆满完成了全市村和社区“两委”首次同步换届工作,选举产生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3546名。扫黑除恶工作与换届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村(居)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资格条件联审机制全面落实。


二是社会组织发展健康有序。“十三五”末,全市共有社会组织1383家,其中社会团体576家,社会服务机构804家,非公募基金会3家。2018年成立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全力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993家社会组织将党建内容明确写入章程。加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推行社会组织党建“四同步”机制,“十三五”末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达61.9%,市民政局直管的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达到76.7%。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完成128 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任务。积极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十三五”期间,评定5A级社会组织6家,4A级社会组织 10家,3A级社会组织10家。建成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和党建指导中心,打造集公益理念普及、孵化培育、党群建设、人才实践、成果展示、资源共享等于一体的社会组织枢纽平台。


三是社会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全面推进花山区塘西街道金安社区全省第二批“三社联动”工程试点,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全市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35.9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为15.23%,有志愿服务时长的占全市志愿者数比例为61.45%。积极组织开展“抗击疫情·志愿同行”、“让我为您搭把手”等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连续开展庆祝“12·5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组织社工职业水平考前培训和社工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大力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3084人,获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人员741人。

——弘扬文明新风,高质量的社会事务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区划地名管理实现新发展。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撤销花山区慈湖乡,设立濮塘镇,完成当涂县大陇乡撤乡设镇。全面完成全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普查11大类地名信息数据1.6万条,高标准通过国家、省普查办验收。加快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编制出版《马鞍山市城区标准地名图》《马鞍山市最美地名故事》《马鞍山市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集》《马鞍山市标准地名录》等。含山县运漕镇、环峰镇,和县乌江镇、历阳镇,博望丹阳镇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二是殡葬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扎实开展了全市违法违规建设殡葬设施专项整治,325座“家族骨灰纪念堂”、779座“住宅式”骨灰安放建筑全部整治到位,整治成效得到民政部、省政府、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市政府在全省殡葬改革暨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作了典型交流发言。主城区禁止非法生产、销售、焚烧冥纸冥币等封建迷信祭祀用品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首次实现冬至期间主城区基本消除焚烧冥纸冥币现象,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三是文明殡葬建设深入推进。今年清明期间,开发建设网上祭祀信息平台,在我市历史上首次推行网上“云祭扫”,积极弘扬新时代文明祭扫新理念、新风尚。“十三五”期间累计火化遗体79402具,火化率达到100%,大力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全市节地生态安葬墓穴已超过3500个,节地生态安葬率超过50%。编制完成全市公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推进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一期工程投资2000万元,实现城乡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婚姻收养登记更加规范,“十三五”期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93982对、离婚登记37229对、收养登记91人。


——抓紧抓实抓细,全方位聚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是构筑特殊群体“防护墙”。对全市养老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较早实施封闭管理,全市384家民政服务机构、2.5万名服务对象无一人感染。暂停清明期间现场祭扫活动,代之以网络祭祀、代客祭扫等多样化线上线下服务,央视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学习强国等给予宣传报道。局机关党支部荣获“马鞍山市先进党组织”称号,受到市委表彰。二是打造爱心捐赠强“慈”场。指导市慈善总会第一时间发出捐赠公告,开展新冠肺炎网络专项募捐项目,申报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进口捐赠物资受赠人,募集款物共计1120余万元。三是筑牢社区一线防控网。全市1.3万余名村、社区工作者坚守社区防控一线,动员社会组织、社工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共招募志愿者、社会工作者3.5万人,提供志愿服务40万小时。四是织牢困难群众保障网。优化简化救助程序,对疫情期间新增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申请,由原来的乡镇(街道)、县区两级审批改为乡镇(街道)一级审批。启动紧急程序,救助金由原来的打卡发放改为可以直接现金救助,及时将因患新冠肺炎致困的家庭和个人纳入临时救助范围。

扫一扫,联系我们
电话:0555-2260666/2260888

QQ咨询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