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海洋风传媒 发布时间:2020-04-13 浏览次数:1510
3月31日,十七冶医院最早出征、最晚归来的援鄂抗疫勇士王静圆满完成为期64天的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平安归来;4月3日,十七冶医院抗疫勇士彭震结束在沪阻击境外输入性疫情任务安全返回。至此,十七冶医院出征武汉、上海的七名勇士全部凯旋。
1
王静
我是党员,我先上
援鄂感悟:
武汉一战,收获心理成熟,一朝患难与共,永远血脉相连。
王静,马鞍山十七冶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中共党员,安徽省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在武汉期间,我们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负责治疗床位538张,救治患者896人,其中重症、危重型228例,治愈病人数405例。
1月26日下午,当我得知安徽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需要医护人员时,立即向医院申请“我是党员,又是武汉急需的专业,让我去!”次日一早,我成为十七冶医院第一位出征武汉的医护人员。一开始,我太康医院护理普通病人, ICU成立后,立即申请加入重症救治组:“我是党员,又是重症专业护士,那里更需要我!”在重症监护室,厚重的自己,镇静克服,坚持服务好每一位病患,每个班次全力照顾好2至3个重症患者,最终取得太康医院抗疫首战的胜利。3月1日,我转战东西湖院区人民医院感染楼重症病区,在团队的紧密配合下,一鼓作气,取得第二战场胜利。3月23日,我再战肺科医院ICU,患者病情更重,全部使用呼吸机,一半使用床旁行血液净化,很多患者使用先进的ECOM(俗称人工肺),每位患者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悉心照看。我们与各地同仁专家一起并肩作战,在救治患者的同时,相互借鉴彼此的护理救治心得,认真记录下每一份护理文书。
在抗疫一线间,我在工作之余写下战地抗疫日记15篇,记录所见所闻和疫区感想。特别是援鄂之初的《战役·火线日记》见诸《人民网》《学习强国》,让更多人了解了一线抗疫情况。另外,我们的故事在新华网、广西卫视、青海卫视等各省市级新闻媒体播出,激励着科室的王艳护士也随后奔赴武汉。
2
汪朝阳
不负众望的“汪汪队”
援鄂感悟:
所有不动声色的善良,都是不计一切的决心。
汪朝阳,十七冶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农工党十七冶医院支部主委,是安徽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第三批马鞍山市医疗队队长。我于2月9日抵达武汉,2月12日下午正式进驻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开展工作,至3月8日休舱,共收治491名轻症患者,处理重症52人,无一人死亡。所在方舱获得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受到孙春兰副总理、世界卫生组织高度好评,被誉为“明星方舱”、“标杆方舱”、“示范方舱”。经过短暂休整,我们于3月13日转战协和医院西院,与各省医疗团队一起投身到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舱内我是医疗负责人,舱外我是驻地负责人,要负责100名队员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舱内我每个班次还要查看300多人的健康情况,安徽省副领队说我是“舱内患者的医疗管家、舱外队友的生活保姆”。做好工作的同时,我还要照顾好队员的生活、身体、心理,不让一人掉队,保持稳定的战斗力。我们在方舱的工作得到了医疗队和患者的高度好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汪汪队”。
为了让外界了解方舱、认识方舱工作的重要性,我先后多次配合省内外媒体采访,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让外界了解舱内病人的治疗及生活情况,扩大安徽医疗队的影响力;通过战疫日记的形式,展现工作风采,歌颂时代主旋律,带动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加入到抗疫一线工作中来。幸运的是,我们顺利完成了工作,平安回来了。
3
程娟
我守方舱护荆楚
援鄂感悟:
患难见真情,岁月存友谊!
程娟,中共党员,十七冶医院大内第二党支部书记,肿瘤科护士长,马鞍山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成为安徽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
2月9日上午,我带着使命和责任走进了驰援武汉的队伍, 经过两天紧张的感控培训和前期准备,于2月12日正式进驻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在防护物资紧缺,疫情严重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度过了26天。在方舱,我是B区责任护士,每个班次需要照看27位患者,实现了出舱病人“零回舱”、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为赢得抗击疫情战斗的最后时刻,我和马鞍山援鄂医疗队队员们毅然决定申请继续留下战斗,递交了“请战书”,郑重承诺:“疫情不退,我们坚决不退!”3月14日,我随队再次出征新的战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救治重症患者。
在武汉奋斗的48个日日夜夜,有感动、有泪水!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两层口罩,半小时不到就会让我汗流浃背,衣衫更是被汗渍浸透,湿了干干了湿,极度难受,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都变得艰难,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每次摘下口罩脸上的压痕又红又肿。但是,责任和使命感真的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驱动着我不断前进。穿上防护服,我就是战士。
冬去春来,柳暗花明,武汉疫情持续向好,我们圆满完成了救治任务,告别武汉朋友,于3月27日返回安徽合肥隔离休整。这几天,收到了太多患者的“好评”,还有锦旗一面,感谢信三封,口头感谢无数......这一刻,我真的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4
王慧
持续转战不褪缩
援鄂感悟:
春会暖,花会开,愿所求皆所愿,山河无恙!
王慧,中共党员,十七冶医院外二科护士,安徽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
2月9日晚,我到达武昌火车站,在这里,我和同事汪朝阳、程娟合了一张影,记录下这个特殊的时刻。千里驰援,大家精神饱满,经过短暂休整培训,2月12日武汉经开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开舱。刚进入方舱,工作上、环境上都有很多的不便之处,但我丝毫不慌张,大家团结一致,明确分工,听取患者意见,慢慢变得有序起来。舱内患者都是轻症,身体无大碍,但有很多一家三口被隔离在三个地方,彼此牵挂,难免焦虑。我每天在照看20多位患者的同时,更多的是陪他们唠嗑、说家常。在交谈中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心理状态,舒缓压力。
3月8日我们顺利休舱,随后再次请战,于3月14日转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协和医院西院,幸与湘雅、海南团队的同仁们一起工作。我被分配到了12楼东区,这里太不同与方舱,病人病情较重,而且病情变化来的太快。我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时刻不断巡视,细心查看仪器数据、了解病人主诉,照看病人一切生活起居。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们,许多并不认识,甚至看不清对方的模样,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热血奋战的48天后,我们于3月27日平安返回安徽。
在抗疫过程中,与我们并肩战斗的还有很多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他们给予防护物资保我们平安,给予丰富食品保我们健康,给予无微不至照顾保我们全身心投入,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
5
王艳
我在方舱火线入党
援鄂感悟:
众志成城抗疫魔,齐心协力保平安!
王艳,马鞍山十七冶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在师傅王静的感召下,我三次向医院申请援鄂,2月15日,我随安徽省第5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在汉阳体育运动学校方舱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刚到方舱,我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经组织批准后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更激励着我勇往直前,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畏困难。似曾相识面孔,略有不同口音,安徽援鄂医疗队队员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照看武汉同胞,守护荆楚大地。在武汉期间,我们6个小时一个班次,需要照看28位患者,穿上防护服裹严自己,除了日常护理,照看病人饮食起居,兼顾环境卫生,尽可能多地满足患者需求。完成繁重治疗任务间隙,找患者聊天,了解心理状况,转移注意力,减少恐惧和孤独,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信心。为达效果更佳,我们在方舱内建有“心愿树”和“愿望墙”,让患者参与其中,效果明显。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湖北疫情得以控制,方舱得以关闭。武汉期间,我所在的医疗队救治150余名患者,其中35例重症转院,其余得以康复。3月18日,“胜利号”飞抵“美丽故乡”合肥,我们所有人员平安归来。
祖国之强大,人民之勇敢,民族之团结,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最大保障。一路走来,我们受到了省、市和医院领导及广大人民热情迎接和褒奖。作为一名新党员,我将在今后日子里立足岗位重归平凡,发扬抗疫精神努力工作,服务广大患者。
6
蔡荣
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出征
援鄂感悟:
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感谢武汉,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
蔡荣,中共党员,十七冶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安徽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2月20日赴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
初来乍到的激动,些许紧张很快就被紧张有序,严格的培训,考核所取代。后湖院区13病区成了我们新的战场。我于26日上午接管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10楼和13楼两个病区,共74张床位,收治患者以普通型为主,包括重症、危重症患者,共收治61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7例,治愈出院37例。2月26日的第一个夜班,从下午6点钟就坐上了大巴,一直到次日早晨9点下班,需要照看10多位危重病人,15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感觉有点胸闷不适。摘下N95口罩,我自拍了一张照片自己收藏了,不敢让家人看到为我担心。每次给还在术后康复的妻子打电话,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吃得好,睡得好,大家都相互照顾,工作不累。
我和安徽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收治病患,每个班次的交接,各种危险操作,彼此互相检查隔离服的穿戴是否合格,参与群里讨论危重病例,调整治疗方案。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医院,但都像一家人一样,在这里,病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我在武汉战斗了34天,816个小时。每当看到他们康复出院,这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白衣“战士”,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出征,让我有回报祖国,回报社会的机会。感恩这816个小时,我们在用生命挽救生命的抗疫中并肩战斗,用爱筑起了心与心的桥梁,建立了跨越千里的友谊,经历汇成了最珍贵的记忆!
7
彭震
拒病毒于国门之外
援鄂感悟:
雄姿英发赴疫处,白衣执甲誓不还。若问此行缘何故,罹患不除怎能闲。
彭震,十七冶医院儿科医师,3月22日出征上海,赴浦东国际机场阻击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
经由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前往安徽省的境外人员约为每天200人,入境后需由安徽省包车统一送往广德、合肥两个集散点进行集中交接。我的工作是每天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在机场待命,随时跟随包车做医疗服务。每辆包车30余人,出发前给入境人员测量体温,更换入境人员不合格的口罩,人员体检无异常后,先发车前往广德集散点交接部分乘客,再至合肥集散点交接另一部分乘客,随后跟随空车连夜返回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待第二天入境的旅客。包车行驶途中若有发热人员,我做到随时检查。
在高感染风险的环境里,每上一个班就是一场硬仗。十七冶医院七名勇士援鄂(沪)期间不畏艰险,不辞辛劳,连续作战,为武汉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经沪入境旅客提供了高水平的专业级医疗服务,履行了中央企业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获得了安徽省援鄂医疗队、武汉当地医院、安徽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和患者的高度好评。
(更多内容请查阅《南京晨报》)